传媒

如何实现“颜值”与“气质”并重

来源:传媒


  近年来,新媒体蓬勃发展,传统媒体已然感到了“压力山大”。如传统的报媒,市场格局变动之快出乎意料,市场竞争之激烈也是前所未有。同类报纸之间的竞争,既是报道水平的竞争,也是版面设计的比拼,就好比一个人的脸面,版式设计是吸引读者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手段。

  当前的阅读全面进入读图时代,一块版就是一张图。可以说,便于阅读的版面,能让读者眼前一亮的版面,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报纸必须顺应这一趋势,积极探索创新,在形式上达到“易读”“可读”“悦读”,增强吸引力,提高竞争力。

  那么什么样的版面才称得上是好版面?每年的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奖堪称版面设计的风向标。从近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报纸版面来看,趋势是着重于强化视觉冲击,围绕重大题材、重要内容,充分运用各种元素,如图表、图片,搭配各种色彩、设计,让版面更具艺术性、可读性,实现颜值(版式)与气质(内容)并重。

多图组合,强化版面可读性

  读图时代,图片在信息传递上比文字更具直观性和冲击力。图片及相关元素的有效搭配,可以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真切地感受到更为完整的信息。例如,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2015年9月4日《解放日报》1、4版以通版的形式,较好地衬托出“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”气势恢宏的场面,习近平总书记阅兵图片、老兵图片均得到突出呈现,报头也进行了精心设计,进一步彰显了主题,整个版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。

  此外,在同一版面设计组合两个相近主题也能实现不错的视觉效果。如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2012年6月25日《河南日报》特刊围绕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深潜方面取得的突破进行了精心设计。“神舟九号”与“天宫一号”对接、“蛟龙”号创造世界纪录,两项成就同一天取得,时机更是难得。版面借助“S”形的线条连接上下两部分,灵动而不突兀,版面中间6名相关参与人员的照片,则成为视觉中心。

  对于多个新闻事件,有序的分割就显得格外重要。例如,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,2011年12月30日《海南日报》C2-7版聚焦年度国际重大事件,以通版和方格分割的形式,以世界地图为基础,每一起重大事件均配以相关新闻图片,帮助读者在了解事件具体情况的同时,可以有更直观的认知,甚至实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。通过放大镜突出热点地区,利用方格将无序的内容变得秩序井然,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。

使用大图,强化视觉冲击力

  为强化版面的视觉冲击力,如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大图片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“一图抵万字”,图片可以更直观地将信息呈现给读者,这也更符合读者阅读的需求。比如,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,2017年12月13日《新华日报》封面T1版,以罹难国土的版图为封面,通过整版一幅照片的设计,表达了国家公祭日的哀思,视觉冲击力极强,实现了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。同样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还有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,2017年07月31日《济南日报》A6版,围绕“建军90周年大阅兵”,大标题“昂首30度抬起的绝不仅是自豪”,配以士兵敬礼角度的通栏大幅照片,有效实现了呼应和映衬的作用,让整个版面看上去气势恢宏,也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。

  除了通栏图片外,用不同图片组合而成的大图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。比如,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2011年12月4日《中国日报》1版是关于中国粮食情况的报道。版面设计别出心裁,用不同的粮食拼出大幅的中国版图,形象生动地诠释了版面主题。这种不同于以往图片使用的版面创意十足,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觉冲击,令读者耳目一新,而且版面在南海地图方面的处理也十分严谨和完美。还有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2014年4月20日《羊城晚报》1版,采用“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战士走了”的醒目标题,简洁明了地向读者传播了新闻内容,又烘托出追思的氛围。版面上老人的大幅照片和红军照,形象地展现了老人的精神风采,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。

巧用图表,增强版面易读性

  新闻图表大多涉及事件的背景、相关数据和其他相关链接。近年来,报纸开始注重图表元素的运用,以帮助读者减少阅读障碍,同时增强报纸的易读性。比如,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,2017年4月7日《中国日报》第3版围绕中美两国元首首次会晤这一主题,打破常规,从数据制图中分析挖掘信息,将信息视觉化,客观、直观地反映出会议对促进两国发展的重要意义。还有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,2017年5月6日《河南日报》4版关于我国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的报道。该报在报道常规消息的同时,围绕飞机的来龙去脉、基本参数等,配有精美的图表、矢量图,再加上简洁的文字,将相关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给读者,契合了读者阅读的需求。

  此外,图表与其他元素的搭配也能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,增强可读性。例如,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,2015年10月7日《中国妇女报》1、4版,全方位报道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。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自然属于重大新闻事件,该报通过将1、4版打通,消息、评论、图表等元素合理搭配,形成了较强的冲击力,可以说有效达到了可读、悦读的目的。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2013年1月21日《新华日报》3版,整版借助图表的形式,总结过去,展望未来,将一些对于大众来说相对枯燥、不便于理解的经济数据,变得具体、直观,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,也体现了服务读者的意识。

色彩组合,强化版面吸引力

  版面合理的色彩搭配往往能够让人眼前一亮,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,进一步增强报纸的吸引力。世界新闻设计大赛被称为新闻设计的界普利策奖,第三十八届大赛最佳新设计归属2016年《浙江日报》春节期间连续七期的报道。该报道每日围绕一个主题,稿件尽量精短,同时选取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大图,配以春节元素的装饰,七期报道在内容、版式上形成一个整体,有效烘托了节日氛围。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,2015年2月19日《河北日报》1版,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,在春节这一特殊时刻,通过新春走基层的方式,匠心独运,以四个板块图片组成整个圆,构建了完美的视觉中心,也契合了春节团圆之义,整个版面庄重又不失温馨。

  除了相近色彩的搭配外,适当的色彩对比也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。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,2013年4月21日《中国青年报》头版,在报道“4·21”芦山地震这一突发事件时,将报头、标题颜色全部改为黑色,以示对遇难同胞的哀悼,而中间解放军、志愿者参与救援的图片则使用彩色,这样的色彩搭配并未影响版面效果,反而让版面在情感因素的烘托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
强化视觉传达效果,实现易读、可读、悦读

  通过对近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报纸版面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,好的版面均具备政治性强、新闻性强、标题与内容安排得当、图文并重等特点。

  从报纸设计实践来看,首先,整体风格要稳定,做到稳中有变。一份报纸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的风格,与其他报纸相比有自己突出的特点。如有的报纸风格是平实的,有的是庄重的,有的则是生动活泼的。如果各个版面缺少相对统一的风格,甚至字体、字号等都不统一,报纸就缺乏自己的特色,不能向读者展示一个整体的形象。

  其次,好的图片抵得上千字万字,要充分合理使用图片。前述获奖版面,大多通过图片的合理使用营造视觉中心,以视觉冲击有效吸引读者。与文字相比,读图可以迅速了解更直观更完整的信息,一张好的图片甚至可以驱使读者买下一份报纸。日常版面编辑中,应将图片视为最重要的元素,在兼顾新闻性和视觉美感的前提下,与文字及点、线等元素合理搭配,才能使版面“活”起来。现在,涉及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时,许多报纸选择使用大幅图片,也就是常说的杂志封面化,往往能产生极强的震撼力。

  再次,要善于在色彩上做文章。色彩客观上可以对读者产生刺激,科学配色、协调用色可以赋予版面无限活力,进而吸引读者的眼球。在具体使用中,色彩太多会显得混乱,太少则会降低吸引力。所以,在色彩使用上,要尽量选择可以互补的颜色,一般不要超过三种,并要注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。例如,前述提到的《新华日报》关于经济数据的版面,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,合理搭配比例,色彩鲜明,而且整个版面看上去十分有序、有层次,不会让读者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。

  最后,标题如“眼睛”,好的标题才能吸引人,要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。精心制作的标题,也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,特别是对标题进行一些修饰,如局部特殊字体、特殊颜色等,都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,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获取信息。例如,前述《中国妇女报》报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,“矢志青蒿鹿鸣惊人”八个字的项目标题,可谓是精准有力,画龙点睛;《羊城晚报》报道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,标题最后两个字在颜色和字号上的巧妙变化,可以让读者真切体会到版面编排的用心,也感受到无限的哀思。

  总之,版面制作没有标准答案,在确保报道内容新闻性的基础上,遵循新闻传播规律,多从读者角度考虑,加强各种元素的搭配应用,做到用形式引导内容、用视觉传递内容,让版面更具冲击力、感染力,真正成为艺术品,这是每一个报人应该不断探索的。

  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首席编辑